经济全球化进程给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带来极大冲击。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资本主义今后的发展模式和世界未来的发展道路如何?对这些关系资本主义命运的历史课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左翼国家干涉主义政治模式与右翼“市场万能”的保守主义均难以解决,“第三条道路”便应运而生。90年代,随着标榜“第三条道路”的克林顿、布莱尔、施罗德上台执政,第三条道路成为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政治思潮和政治实践。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代表首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他的著作《超越左和右》(1994)、《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1998)堪称为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奠基之作。他提出,“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思维框架或政策制订的框架,它试图适应过去二三十年来这个天翻地覆的世界。这种第三条道路的意义在于:试图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第三条道路理论以全球化使社会民主主义面临两难困境,作为超越传统左与右政治意识的理论出发点。吉登斯提出,全球化已成为大多数政治和经济讨论的核心问题,并产生两种极其矛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多半只是一种神话,或至多就是一些长久以来的趋势的某种延伸”;另一种则强调,“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无边界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上民族国家已成为某种虚构,政治家们在这里也已经丧失了一切有效的权力”。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内容不仅是关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而且是我们生活中时空的巨变。全球化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进程,受到政治与经济两种合力的推动。它在建立国际间新秩序和力量对比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使社会组织发生巨变。因此,吉登斯提出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价值观:保留社会正义、立足平等、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寻找一种对于权利和义务的重新定义以及“无责任即无权利”和“无民主即无权威”两项伦理规则、世界的多元化、哲学上的保守主义(走中间道路)。
依据上述价值观,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纲领可概括为重构新型民主国家、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世界性国家”和“世界性民主”。
重构新型民主国家:该理论认为,自由民主正处于危机之中,这不是因为它受到对手的威胁,相反是因为它没有了竞争对手,必须找到不同于过去的合法化源泉。民主制度的危机还源于它本身不够民主,因此“民主制度也要民主化”。国家必须对全球化作出结构性的回应。全球化为权力下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逻辑,但它同时也为权力向上移交提供了同样的东西。这一双向民主化道路正在重塑民族国家权威的条件。
建立社会投资国家:平等问题一直受社会民主主义者的关注。第三条道路理论将平等定义为“包容性”。对左、右传统争论的福利国家与福利制度改革采取折中主义态度,力争照顾各阶层利益。将福利国家改革成“积极福利”的“社会投资国家”。把改革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发挥社会各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在社会上建立良性的风险—安全关系和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关系。主张政府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以创造就业机会代替救济性的福利保障。
“世界性国家”和“世界性民主”:“世界性国家”和“世界性民主”是第三条道路的国际纲领。为彻底实现民主价值观,第三条道路主张在国内推行以人为本的公民社会民主建设的同时,在国际上推行民主。“世界性民主的扩展是有效规制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不平等及控制生态危机的条件”。它还试图为民族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角色,即“世界性国家”。该论认为,在全球化给国际社会带来金融危机、生态恶化和移民问题时,全球性的政治决策十分迫切,从而需要建立全球治理机构,制订国际和全球规则,协调国家之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行动,进行国际合作。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编者点评第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的目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力图回答和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矛盾和再发展问题。它们在反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使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相结合,塑造新经济、构建新福利、推行新政策,谋求使资本主义获得再发展。在对外政策方面,第三条道路论者以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作为观察和判断国际问题的依据,以维护西方世界在全球化中的根本利益,重构由于冷战结束而陷入困境的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话语霸权。第三条道路在国际舞台上以民主主义、世界主义为旗号,将西方的价值观作为通向“大同世界”的灯塔,从而既缺少现实可行性,又难以掩饰其建立西方价值观一统天下的真实目的。